SW06 化学生物学团队

  发布时间: 2020-11-11   信息员:



一、团队简介

本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本团队长期致力于生物相容性材料、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工作,承担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教育厅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授权专利二十余项,科技奖励8项;至目前为止,团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6篇、其中JCR一区25篇,JCR二区50余篇

二、科研平台

本研究团队现有的科研平台包括:省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室、功能材料合成实验室及现代仪器分析等实验室共计43间,实验室面积2300余平方米。拥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荧光光谱仪、电化学-电致发光检测仪、离子色谱、X-射线粉末衍射仪、红外光谱仪、ICP-MS等现代化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仪器设备总值达800余万元,具备开展化学与生物研究的各项条件。

  1. 团队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位

毕业院校

1

林榕光

教授、硕导

博士

厦门大学

2

林祖金

教授、硕导

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张静

教授、硕导

博士

福州大学

4

林建地

副教授、硕导

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5

林丽萍

讲师、硕导

博士

厦门大学

6

曹高娟

副教授

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7

孔德贤

副教授

博士

福州大学

8

周学酬

讲师

博士

福州大学

9

荣成

讲师

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10

王玉林

讲师

硕士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

  1. 研究方向

1生物相容性材料: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有序多孔材料。由于其具有高度的结构可裁性和易功能化的特性及丰富的空间拓扑结构、高的比表面积和更独特的光电磁等优点,从而在气体储存、吸附分离、选择性及手性催化、分子识别与感应和生物模拟、微反应器、化学催化、离子交换、化学传感、药物缓释等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近年来特别是在生物相容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和在药物缓释与成像、固定化酶技术、微生物抗菌领域的应用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2纳米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以生物材料(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为敏感元件,以电极作为转换元件,将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具有专一性强、准确度高、分析速度快、成本低和操作系统简便的特点。特别是与纳米技术结合产生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利用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将传感器的性能提高到新的水平,使其更加微型、自动、便捷,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如食品安全、环境监测、临床检验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欢迎本科是化学类、生物类、食品化学、药物化学背景报考。

  1. 团队成员简介

林榕光

  1. 个人简介:

林榕光,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9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做访问学者。目前已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 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基金和 1 项福建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的项目,已在Inorg. Chem., Cryst. Growth Des., Dalton Trans., CrystEngComm.等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三十多篇。

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功能材料和超分子化学的研究。生物金属-有机骨架材料(Bio-Metal-Organic Frameworks, Bio- MOFs)MOFs材料的一个分支,是由生物相容性的金属离子与生物分子通过配位作用自组装形成的具有规则孔道或者孔穴结构的晶态多孔材料,其不仅具有 MOF材料高吸附能力、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热稳定性较好等优点,在气体吸附、分离、纯化、存储、传感、催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还具有生物相容性和低毒等特性,因而可以应用到药物运输和控释领域中。Bio-MOFs 及其在药物控释领域的应用,涉及复杂的主客体超分子作用,而该主客体作用决定了Bio-MOFs 的储药量及其控释模式,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主持科研项目:

  1. 基于紫精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限域效应”研究(212710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3.01-2014.12

  2. 紫精卤化铋类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2016J0104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6.04-2019.4

  3. 杯芳烃与瓜环的超分子组装、结构与性能2009J01018),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09.03-2011.12

  4. 杯芳烃与瓜环间的非共价键协同作用及其超分子体系的构筑(20110007),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基金,2011.01-2013.12

  5. 以杯芳烃为主体的包合物自组装体系的研究(JB08252),福建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2008.05-2010.04

三、获奖情况:

2010年,《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氯化铋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四、联系方式:

单位:williamhill官网

邮箱:rglin@fafu.edu.cn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smxy/lrg/list.htm


林建地

一、个人简介

林建地,男,出生于19818月,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7月本科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分别于20067月和20107月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67月至20078月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任实习研究员;20108月至201112月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121月至201312月在爱尔兰科学、工程与技术研究委员会博士后奖学金的资助下赴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化学系(School of ChemistryTrinity College DublinIrelandWolfgang Schmitt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2月作为引进人才加入williamhill官网,20169月晋升副教授。到目前为止已在ACS Appl. Nano Mater., Dalton Trans., CrystEngComm, Cryst. Growth Des., Sci. Technol. Adv. Mater., J. Solid State Chem.等国外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三十多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论文18篇。

二、研究方向和领域

超分子化学、团簇化合物、生物相容性材料、功能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富氮含能金属配合物材料。

四、联系方式

单位:williamhill官网

邮箱:jdlin1981@163.comjdlin1981@fafu.edu.cn.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smxy/ljd/list.htm


林祖金

一、个人简介

林祖金,男,198510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7月本科毕业于福州大学,20127月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学位;随后留所参加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2015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1511月加入williamhill官网,201910月到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访问交流,20226月晋升为教授。曾入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c)、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英国威廉希尔公司“金山学者”学术新秀。先后主持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目前在国内外期刊上已发表SCI论文四十多篇,累计被引用3500多次,H因子31。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Catalysis, Chemistry-An European JournalInorganic Chemistry, Dalton Transactions等国内国际刊物发表24篇文章。

二、研究方向和领域

以药物控制释放、光动力治疗、抗菌及其它光催化应用为功能的生物相容性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三、小组成员

在读硕士:秦金莹(2020级)、詹小平(2021级)、郑慧倩(2022级)、冯含笑(2022级)和黎冰心(2022级)

已毕业硕士:何星昊(2019级)、曾勇年(2018级)、郑和奇(2017级)

学生主要荣誉:

郑和奇:两次国奖(20182020)、两次学业一等奖学金(20182020)、校优秀毕业论文(2020)、省优秀毕业论文(2021),20206月录取浙江大学

曾勇年:两次国奖(20192021)、两次硕士学业一等奖学金(20192021)、校优秀毕业论文(2021)、校优秀硕士基金获得者(2019)、校“社会工作先进个人”(2019),20216月录取武汉大学

何星昊:一次国奖(2021)、校优秀硕士基金获得者(2020

秦金莹:一次国奖(2022)、一次硕士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2021

四、联系方式

单位:williamhill官网

邮箱:linzujin@fafu.edu.cnlinzujin10@163.com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smxy/lzj/list.htm


张静

  1. 个人简介

张静,女,博士,williamhill官网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福建省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英国威廉希尔公司“金山学者”拔尖人才和学术新秀、“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医学创新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获“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学位论文三等奖”、 “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严家显最高奖教金”、“福建省技术发明奖”(排名第四)。

  1. 研究方向

纳米电化学、光学可视化生物传感技术和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技术及其在真菌毒素、肿瘤相关基因、蛋白和金属离子检测方面的研究。

三、联系方式:

单位:williamhill官网

邮箱:1601225385@qq.com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smxy/zj/list.htm


林丽萍

一、个人简介

林丽萍,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5.6获得厦门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5.8加入williamhill官网。入选2018年英国威廉希尔公司“校杰青项目”,获2019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09, 3/7)。现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各一项。已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Analytica Chimica ActaNanoscaleMicrochimica Acta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篇,累计影响因子57.271,被引次数500多次,其中有两篇文章为高被引文章。

二、研究方向和领域

发光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应用:主要是碳纳米材料和贵金属材料的合成、表征、传感分析和生物应用。

三、联系方式:

单位:williamhill官网

邮箱:linliping2015@fafu.edu.cn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smxy/llp/list.htm



曹高娟

曹高娟,女,博士,williamhill官网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氧基簇单元构筑的多孔材料及贵金属复合物的合成、性能开发及机理研究。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在Chem.Comm., Nanoscale,Inorg. Chem., Dalton Trans.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一、受教育经历

20019月 – 20057月,安徽师范大学,应用化学,学士

20059月 – 20107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无机化学,博士二、研究工作经历

20108月 – 20149月,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威廉希尔,讲师

20139月 – 20147月,福州大学化学学院,访问学者

201410月至今,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威廉希尔,副教授

201611-20179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访问学者

三 、联系方式:

单位:williamhill官网

邮箱: cgj@fafu.edu.cn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smxy/cgj/list.htm


孔德贤

  1. 个人简介

孔德贤,男,198211月生,williamhill官网应用化学系副教授,博士。20057月毕业于福州大学国家理科化学基地专业, 20084月获得福州大学分析化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williamhill官网工作。20186月获福州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先后被评为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主要从事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药物、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完成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各一项,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十几篇。

二、联系方式:

单位:williamhill官网

邮箱:dexkong@fafu.edu.cn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smxy/kdx/list.htm




周学酬

周学酬,男,20097月在福州大学化学学院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williamhill官网讲师。主要从事电化学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一、主持科研项目

1、金纳米粒子/MOF基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酚类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2016J0502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6.4-2019.4

2、基于谷氨酸电聚合膜固定葡萄糖氧化酶的葡萄糖传感器研制(JA13106),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A类基金,2013.9-2015.9

二、近几年已发表SCI论文代表作(第一或通讯作者)

[1] Xuechou Zhou*, X. Yan, Z. Hong, X. Zheng, F. Wang, Design of magnetic core–shell Ni@graphene composites as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platform,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8, 255, 2959-2962. (IF = 5.4)

[2] Xuechou Zhou*, Z. Ye, X. Zheng, Z. Hong, Fabrication of Carbon@Co Nanocages/Nafion/Poly Tiopronin Composite Film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Determination of Acetaminophen,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17, 164, B513-B518. (I F= 3.2)

[3] Xuechou Zhou*, Z. Zhuang, S. Zheng, X. Zheng,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of Biocatalytic Activity to Glucose Oxidation of Glucose Oxidase Immobilized on Gold/Poly (Glutamic Acid) Modified Electrode Using Quinhydrone as Electron Acceptor,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16, 163, G201-G205. (IF = 3.2)

[4] Xuechou Zhou*, X. Zheng, Investigation of electrocatalytic and analytical ability of Pt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active carbon modified electrode to analytical determination of glucose, Russian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 2016, 52, 233-238. (IF = 0.8)

三、联系方式:

单位:williamhill官网

邮箱: zhou1300222@outlook.com

个人主页:http://teacher.fafu.edu.cn/smxy/zxc/list.htm


7